红宝石和蓝宝石均是宝石级的刚玉。源自拉丁语“ruber”的红宝石英文名称Ruby意思就是红色。其实刚玉英文名称Corundum本身就是红宝石的意思。
当然,刚玉除了能呈现出红色外,还可以呈现出其它颜色,直呼其为红宝石是不恰当的。其中蓝色的品种称为蓝宝石,其英文名称Sapphire的字面意思是“对土星的珍爱”,最初表示天青石及其它不透明的蓝色矿物。由于成因不同,红宝石和蓝宝石成为极少共生在一起的“姊妹”宝石。
经过了对把所有红色与蓝色宝石分称为红宝石和蓝宝石,或者仅称因Cr致红者为红宝石的争论过程,人们意识到了其中不尽完善之处,如今约定成俗的称呼方法是:红宝石和蓝宝石仅限于指宝石级的刚玉,其中,颜色带红色调者称为红宝石,而呈其它颜色者统称为蓝宝石,只不过呈蓝色者属狭义的蓝宝石,实际中可直呼其蓝宝石,其它颜色者则需在“蓝宝石”一名前加上颜色的修饰语,如无色蓝宝石、金黄色蓝宝石等。
化学成分Al2O3,可含Cr、Fe、Ti、Mn、V等元素。
结晶特性三方晶系常见六方柱状、桶状及板状晶形。
红宝石呈深浅不等的红色与玫瑰红色,蓝宝石常呈蓝、蓝绿、绿、黄、橙、粉、紫、黑、灰、无色及变色效应,颜色可见呈条带状分布。
其颜色因致色离子不同而变,纯净者无色,含Cr者致红,含Fe、Ti者致蓝,含Fe者致绿,含Fe、Ni者致黄,含V者变色;红宝石中Cr2O3的含量一般0.3%~4%,最佳者含2%,同时Fe含量不能过高,否则红色将会发暗;蓝宝石中Fe、Ti的配比对获得纯正的颜色至关重要,其含量无论向哪一边倾斜,均会造成颜色发邪。
折光率为1.~1.(+0.,-0.),呈现玻璃~亚金刚光泽。密度4.00(±0.05)g/cm3。非均质体,一轴晶,负光性。多色性明显,红宝石呈紫红-橙红色;蓝宝石中蓝色者呈蓝~绿蓝,绿色者呈绿~黄绿,黄色者呈黄~橙黄,橙色者呈橙~橙红,粉色者呈粉~粉红,紫色者呈紫~紫红色。硬度9。无解理,双晶发育者显三组裂理。
红宝石具、、、nm吸收线,~nm吸收带,、nm强吸收线,nm弱吸收线,紫光区吸收;蓝宝石中蓝、绿、黄色者具nm吸收带或、、nm吸收线。内部含有较多的气、液、固各相包体,分布呈点状、针状定向排列、指纹状、云雾状等,可呈现出星光效应;可能见到双晶纹。紫外荧光下,红宝石呈弱至强的红、橙红色;蓝宝石呈无至强的橙红色,两者均在长波下荧光效应明显。
肉眼(结合10×放大镜或宝石显微镜)观察,红宝石呈深浅不等的红色,其中大多呈泛出紫色的红色,表现为玫瑰红色(优质的鸽血红红宝石也是如此),部分色淡者呈现为粉红色,而大红色、暗红色、红中泛黄等,均不是红宝石常见的特征色。
那些透明度不高的红宝石,经常可以看到由于颜色深浅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正六边形生长纹,当然,在具体一个宝石成品上看到的生长纹,经常仅是正六边形的一部分,但可以直边及其可见的交角识别之;若将这类红宝石切磨成弧面形,其中的部分将因含有平行正六边形边的针状金红石包体,在定向切磨并顶射光照射下,呈现出六道星光,若包体排列的有序度稍差,所呈现的六道星线变粗,而收缩成一个游动的光团。
那些透明度较高的红宝石,给人的基本感觉是净度不高,内部的裂纹和包体几乎无一不见,只是程度上有差异;不过,这些包体由于各种类型的均有,难以用之开展进一步的鉴定工作,常见的包体品种是指纹状的气液包体及尖晶石、榍石、磁铁矿、方解石、磷灰石、锆石等固态包体。
肉眼(结合10×放大镜或宝石显微镜)观察,狭义上的蓝宝石呈深浅不同的蓝色,例如矢车菊蓝、天蓝、浅蓝、深蓝、蓝黑、绿蓝等,颜色常常表现为不够均匀,形成不同方向上颜色的微小差别,或者同一方向上颜色呈现出色带分布的特点。
色带因平行六方柱面排列,因而蓝宝石的生长纹由正六边形的色带组成。蓝宝石的生长纹不仅在透明度低者中可见,在透明度高者中亦可见。蓝宝石中如果亦含有针状(绢丝状)金红石包体并定向排列,定向切磨后可呈现六射星光甚至十二射星光。蓝宝石的净度较红宝石的为高,除含有一些不良包体之外,蓝宝石中裂隙发育的程度较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