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土星 > 土星观测记录 > 电子工程师业余写科幻得科幻星云奖专访

电子工程师业余写科幻得科幻星云奖专访

发布时间:2025/2/10 15:56:26   点击数:
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 http://www.mvdtj.com/

“太空探索和科幻故事相互成就。”谢云宁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电子工程师,同时也是一名新生代科幻作家。在工作之余,他把自己对太空探索的想象写成了文字。

早在20多年前,科幻作品就像一颗种子一样,种在了谢云宁的少年时代。此后,他一路追逐着几十余年的中国科幻作品发展,最终让自己的科幻作品走向了大众。

“人类个体与国家一样,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与探索,会是物质富足的人生避免内卷的一个精神出口。”他说,我们普通人可能还很难在可见的近未来亲身抵达太空,但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,读科幻、写科幻、看科幻电影,也可以成为我们精神挣脱地球的引力,通向星海深处的快捷星门。

10月23日,“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”在重庆大剧院揭晓。本届星云奖共设9个奖项,其中,谢云宁的《穿越土星环》获长篇小说金奖,程婧波的《在他的时间尽失》夺得中篇小说金奖,顾适的《〈序曲〉再版导言》获短篇小说金奖殊荣。段子期获—年度新星奖金奖。主办方给年度长篇小说金奖《穿越土星环》的颁奖词这么写道:“作者融合了多种科技,探索了新技术支持下太空题材的可能性。想象有趣,但又不过于超前,令故事充满张力。对自然及技术场景的呈现充满细节,气势磅礴,有大家风范。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困境出发,情节环环相扣,跌宕起伏,读后令人荡气回肠。”

本届评委会委员、中国新生代代表作家杨平对长篇小说金奖作品《穿越土星环》赞不绝口,“作者融合了多种科技,探索了新技术支持下太空题材的可能性。想象有趣,但又不过于超前,令故事充满张力。对自然及技术场景的呈现充满细节,气势磅礴,有大家风范。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困境出发,情节环环相扣,跌宕起伏,读后令人荡气回肠。”

封面新闻记者10月24日专访到谢云宁本人。

谢云宁领奖

“在写作中我尽量会让文学为科学创意服务”

封面新闻:听说你“本职芯片设计工程师,业余写作,写小说都是利用每天凌晨,从凌晨5点写到7点”。真实情况是这样吗?如果是,是怎么做到的?有考虑或者会希望有一天可以专职写作吗?

谢云宁:哈哈,这个应该是来自圈内好友阿缺并不靠谱的说法,我哪有这么勤奋,如果有这样的坚持我早都著作等身了。实际上,我是一个生性慵懒的人,加上本职工作也挺繁重的,我一年写作的天数不会超过三分之一。在有灵感时候确实会早睡早起,大概六点写到八点吧,那段时间是大脑最为清醒的时间。我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全职,科幻只是自己一个业余爱好,就像其他同龄人把休闲时间花在打游戏、打麻将一样。

封面新闻:在你的作品里,融合了多种科技,探索了新技术支持下太空题材的可能性。你是如何将科学与文学在科幻作品里进行很好地融合?它们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?在创作过程中,您有怎样的具体感受?

谢云宁:我是属于科幻创作里偏“硬”的那一派,我的小说都是由科技衍生出故事,而不是以故事出发去衍生科技。这可能跟我的童年科幻之路是由八十年代中国科幻前辈(他们更多地坚持科普类科幻)启蒙有关,我还是坚持有足够新奇的创意才动笔,在写作中我尽量会让文学为科学创意服务,文字尽可能地简洁,精准表达,不去炫技。

谢云宁(本人供图)

“看到一些科技报道时会产生碎片式联想,记录下idea“

封面新闻:获得第十二届科幻星云奖“长篇小说奖”,这是一个份量很重的奖项。对您带来的鼓励是怎样的?

谢云宁:这次获奖的《穿越土星环》是一部外太空题材,这也是最初吸引我进入科幻领域、我一直想要去创作的一类题材,这次能够获得星云奖肯定,表明大家还是有对这类题材充满期待,我可能会继续在这个方向进行深挖。

封面新闻:当下时代,科技发展比较快。作为一个科幻作家,您是如何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lqichewang.com/lcbiaox/9735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