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青天有月来几时,我今停杯一问之。”一千多年前,诗仙李白在又一次酒过三巡、诗兴大发后,提出了这样的疑问。类似的问题,除了李白之外的无数古人,也都曾经深深地思考过。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看似在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,实则已经越来越困惑……
古人眼中的月亮
在古代,西方人将月亮想象为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阿尔忒弥斯。正因为如此,美国新一代的月球开发计划被命名为“阿尔忒弥斯计划”。
而在中国,关于月球则有着更多美丽的传说。大家最熟悉的,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。在古代神话中,后羿之妻嫦娥因为偷吃灵药而飞仙,带着玉兔孤独地生活在广寒宫中。同时,还有一个吴刚在不断地砍伐的桂树。
对于文学家们来说,月亮也成为了寄托情思的意象,有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的爱情之美,也有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深厚亲情;还有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思乡之情。
如今我们知道,月球不过是一颗普通的卫星,和地球的结构类似。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建立,在不妨碍它作为美好意象的同时,人们更多地也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颗天体。
月球的基本信息
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公里,在太阳系所有卫星中排名第五。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/81,这在太阳系所有公认的卫星-宿主行星比例中也是最大的。
有趣的是,日地距离是地月距离的倍左右,而太阳的直径和月球直径的比例大约是倍,几乎完全一样,这就使得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亮的视觉效果是一样大的。因此,在太阳系中,地球是唯一一颗能够看见最完美日全食的地方,也就是月球恰好完全挡住太阳的情况,不多不少。
(图片说明:日食)
当然,根据地球近日点、远日点以及月球近地点、远地点的不同,会有极其细微的变化,肉眼看不出来。不过,体现在日食上,就比较明显了,我们地球也是太阳系唯一既能看见日全食又能看见日环食的天体。
我们知道,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27.3天,而它的自转周期也同样是27.3天。于是,天文学上的神奇现象出现了:月球永远都只有一面朝向我们。这是巧合吗?不是。这在天文学上,叫做潮汐锁定效应。
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,我们能够发射探测器飞到月球周围,也终于见识到了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。甚至到了后来,人类也完成了数千年以来的梦想,将自己的双脚踏在了月球的表面。
载人登月
年7月16日世界时13:32:00,土星五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,三位名载史册的宇航员尼尔·阿姆斯特朗、巴兹·奥尔德林和迈克尔·柯林斯踏上了前往月球之旅。
在踏上月球的一刻,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话:
这是个人的一小步,却是人类的一大步
(图片说明:阿波罗11号任务中的三位宇航员)
当然,在关于阿波罗项目的问题上,大家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