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土星 > 土星观测记录 > 流浪地球地球毁灭之日,人类何去何从

流浪地球地球毁灭之日,人类何去何从

发布时间:2025/3/24 12:15:31   点击数:

宇宙的寿命是多久?太阳的寿命是多久?地球的寿命是多久?自己的寿命又是多久?

我们连自己到底可以存活多久都一无所知,却可以计算出前三者的寿命,不觉得可笑吗?

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,无数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认知,从人类的起源问题到地球危机,科学家不断探索宜居星球,寻找人类的另一个家,是在为人类找寻后路,还是准备进行殖民统治。

是否已经能感到自己生存的地球破烂不堪,急于寻求新的出路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年中国上映的《流浪地球》被国人传为神作,刘慈欣对未来世界的遐想有着独特的见解,人类面临即将毁灭的太阳系,不是选择自己乘坐飞船逃离,而是带着这个养育人类的家一起离开,不会抛下任何一人,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对共同进退的信念是有多么的伟大。

故事发生在不久后的未来,太阳在急速膨胀并且衰老,人类的科学家提出了“流浪地球”的大胆计划,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,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,用年的时间奔往新家园。

如此奇思妙想的做法,或许真有这么一天,人类也不敢轻易去尝试吧。

危机

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研究影片中人类面对危机所创造的物品,这些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实现,人类文明的出现不过七八千年,进入工业文明也不过三百多年,但对地球环境的过度开发,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,所以现今的科学一直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,如何在未来可以与地球共存。

至于太阳对人类的威胁,那只是科幻电影夸大罢了,实际的情况并没有影片中那样危险。

影片中的时间线是年,地球逃离的原因是太阳衰老膨胀,如果太阳的寿命是亿年的话,那它的在这个时间线属于壮年期,太阳还不到50亿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会衰老?

众所周知太阳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最为重要,太阳产生氢与氦在不断核聚变中产生太阳辐射,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辐射,它还为人类维持地表温度,提供生产、生活的各种能源。

地球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,按照现在太阳的年龄所释放的光与热,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适中的,不过太阳会慢慢膨胀直到内部的氢燃料耗尽,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温度会不断升高,15亿年后,火星可能成为人类的下一个落脚点,因为那时的地球要比现在高出60°,太阳光的亮度也会高出2倍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随着时间漫长的流逝,太阳在之后的岁月中会越来越亮,球壳外侧部分因受到影响而导致温度升高并开始膨胀,这便是另一个阶段--红巨星阶段的开始。红巨星阶段会持续数亿年,其间太阳的亮度会达到如今的倍,木星和土星周围的温度也会升高,木星的冰卫星以及作为土星特征的环都会被蒸发得无影无踪,最后,太阳的外层部分甚至会膨胀到如今的地球轨道附近。

太阳逐渐失去光芒,膨胀的外层部分将收缩,冷却成致密的白矮星。通过红巨星时代考验而存留下来的行星将会继续围绕太阳运行,所有一切都将被冻结,最后太阳系迎接的将会是寂静状态的结束。

影片中出现的氦闪,只有在经历过主序星步入红巨星阶段之后,发生激烈的氦核聚变时,才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发生非常短暂的“失控氦核聚变”,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爆炸。

小说中刘慈欣已经将前因后果以科学理论分析的很清楚,虽然其中也存在问题,但基础理论还是有依据的。

家园

《流浪地球》

影片中人类需要在遥远的太空飞行年,前期加速后期减速才可以到达人类的新家园,这个新家园在哪里呢?

远在4.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,不要以为这是电影虚构出来的,它的确是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,是人类寻找新家园的首选,而这颗比邻星却是一颗红矮星,直径及质量均低于太阳的三分一,表面温度也低于3,K;释出的光也比太阳弱得多,有时更可低于太阳光度的万分之一。由于内部的氢元素核聚变的速度缓慢,因此它们也拥有较长的寿命。

过去科学家们认为那儿的环境险恶,不可能诞生任何生命。而银河系中大约有75%的恒星是红矮星,这些天体过去一直被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家忽略过去了。但最近这种看法有了改变,科学家认为围绕红矮星的行星成为生命摇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科学家不断在寻找可以人类移居的星球,比如:格利泽g、格利泽C、开普勒星球、开普勒F星球、半人马座阿尔法星、开普勒-22b、HDg、TauCetie、格利泽c、格利泽d等,这些行星的特点大多与地球符合,包括与恒星距离适中,大气、液态水、质量、温度基本相当等因素构成。

只是限于人类科技无法到达,但在不久的未来或许可以利用光速飞行,或是利用空间折叠、虫洞、时空穿梭等手段实现。

毕竟现在的我们还处在文明的最初期,对宇宙的了解微乎其微,科技水平还局限于对事物认知不足,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并未全部了解,所以对于茫茫宇宙的探索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。

思考

《流浪地球》

居安思危应该是高等生物的特性,他们总会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,人类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未知中摸索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每一次不寻常的事件都会引起科学界的研究探讨,就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,过去已经多年了科学家依旧在研究,0多篇论文反复的论证,从特斯拉试验到外星人入侵,再到陨石撞击才告一段落。

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命,思考成为了我们基本的生活方式,面对任何未知事物都会不遗余力的探明究竟,但我们所处的世界过于繁杂,这自然就会产出危机意识。

人类要考虑的问题很多,自身的免疫存活问题,地球的环境问题,太阳系的变化问题,地外文明的侵略问题。每一件都可以轻易毁灭这个文明,所以跨越到这个层级之上极为重要。

脱离身体、年龄的束缚是生命体的终极目标,水熊虫的生物特性为什么不可以用在人类身上,并不是造物主对世间万物的安排,而是人类没有窥探到生物的潜藏秘密。

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,确实对地球本身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,反而是对现有生命的自我毁灭,地球经历过无数次洗牌,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而已。

《流浪地球》的故事是人类文明的得以延续,现有生命渴望生存的一种表现,刘培强面临人类存亡时选择放弃国际空间站,但“火种”计划的核心却是让人类文明延续,人类在文明与现有生命中选择了前者。

是否短暂生命是可以被抛弃的,而文明与未来才是希望,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不会在宇宙中量产,他的独特性在于人类会思考有创造力,反观其他生物只是在“得过且过”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面对危机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,细菌大战中人类发明了青霉素,陨石危机中人类发明了空间监测,但人类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,在历史中人类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大灭绝,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而已。

1.传说中史前大洪水的故事,中西方出现不同的神话故事包括诺亚方舟、大禹治水等等,古巴比伦文明《吉尔伽美什史诗》、苏美尔泥板也记录了其中类似的内容。

2.七万五千年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半岛火山爆发时间,当时人类只剩不到两千人。

3.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,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,超过平方公里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。科学家对这次爆炸的猜想很多,陨石、核爆、反物质、外星人等等,无论是什么如果不是特殊原因,并没有完全对地球造成终极伤害,或许地球的人类在那时也所剩无几。

4.年2月15日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,后来经过NASA的监测和数据显示,这颗陨石直径15m,重达吨,如果不是被不明物体击毁的话,落在地球将又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。

以上这些是有记载的,其实很多危机距离人类灭绝非常近,不过各种巧合下与地球擦身而过。

不得不说人类的产生条件极其苛刻,生存的环境也危机四伏,但我们的文明却依旧如此灿烂,如果可以像恐龙那样统治地球1.6亿年,无法想象人类的文明将会如何,或许那时就算碰到太阳危机地球也无须流浪,离开或是再造对于那时的人类科技都不是难事,如果真有威胁那也只是自我毁灭罢了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lqichewang.com/lcbiaox/9913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