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当星体间距小于洛希极限,体积较小的星体便可能被引力撕碎从而成为体积较大星体的星环。那么,月球或人造卫星会化为地球星环吗?
我们知道,不同星体之间间隔着不同距离,有的距离较长,有的距离较短。以太阳系为例,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各不相同,其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,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,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排列第三,仅次于金星,略长于火星。
那么,星体间距值是否存在什么规律?或者,是否遵循着什么原则?目前,科学家暂未发现星体间距值的规律,但是,科学家看到,几乎所有星体的间隔值都不会小于洛希极限。洛希极限是什么?洛希极限指的是两个星体平稳运行的最小距离,换句话来说,当星体间距大于或等于洛希极限时,两个星体能在各自的轨道上平稳运行,而当星体间距小于洛希极限时,体积较小的星体将面临被撕碎的风险。
我们都知道土星常年都戴着美丽的土星环,可在欣赏之余,你是否想过为何土星拥有土星环,而很多星体并不拥有环状外圈呢?从科学角度来看,土星周围的环其实是原本围绕土星转动的星体的碎片。一般来说,大多数星体都具有引力,且星体质量越大,其所具有的引力也越强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引力较小的星体通常会被引力较大的星体吸引,从而成为它的随星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星各处所受引力并不完全相同,靠近母星一端所受引力通常较大,而远离母星一端所受引力则相对较小。由此可推之,两星体间距越短,引力差效应便越明显,当母星与随星的间距小于一定值时,随星便可能被撕碎。而土星之所以拥有土星环,主要是因为它与卫星间的距离已突破洛希极限,由此导致卫星不堪引力拉扯,最终化为碎片。而由于土星本身具有一定引力,它有能力将碎裂的星球重新拉到自己身边,所以无数卫星碎片组成了土星环,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土星。
除土星,太阳系中木星、天王星等星体的星环也大都由卫星碎片构成,而星环的主要成因也是星体间距小于洛希极限。说到这,许多人或会联想到地球,未来某天,地球是否会将日夜陪伴自己的月球变成美丽的星环?
对此,科学家表示,经过推理与计算,地月间的洛希极限为公里。换言之,只有当地月距离小于公里时,月球才可能被地球引力撕裂,从而成为星环。就目前情况来看,地月间距约公里,远超公里。而且,据科学家观察,地月潮汐作用分散了地球一部分能量,如今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所减慢,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也有所减小,由此导致月球正慢慢远离地球。若不出意外,未来,地月间距会大于现值。所以,大家不必担心,月球几乎不可能化为星环来陪伴地球。
月球成为地球星环的可能性较小,那么环绕在地球上方的各大人造卫星呢?它们是否可能成为地球星环?对此,科学家认为可能性更小,与地球相比,人造卫星太过渺小,若将地球比作瑜伽球,人造卫星可能只相当于玻璃球。所以,可近似看作人造卫星所受引力处处相等,撕裂现象并不会出现在人造卫星上,它们也几乎不可能化身为地球星环。看到这,你有什么感悟与收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