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金森病(PD)又名震颤麻痹,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。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。震颤、肌强直及运动减少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。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。
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会引起帕金森吗?
单纯的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并不会引发帕金森,但如果同时出现高血压、高血脂等不良并发症,就容易诱发帕金森的出现。所以大家要想避免病情的出现,就要对病情重视起来,发现患病就马上治疗,杜绝其余不良病症的出现。
一般资料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,呈隐袭性发病,5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90%以上,慢性进展性病程,5~8年后约半数患者需要帮助。震颤、强直、运动不能(或运动减少)与姿势和平衡障碍为其主要表现。
1.震颤:震颤是因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(4~6Hz)交替收缩而引起,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,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。下颌、口唇、舌及头部一般均最后受累。上肢的震颤常比下肢重。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“搓丸样动作”。在本病早期,震颤仅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出现,做随意运动时可减轻或暂时停止,情绪激动使之加重,睡眠时完全停止。强烈的意志和主观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,但过后有加剧趋势。
2.强直:促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都增高。当关节做被动运动时,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,而感均匀的阻力,称为“铅管样强直”。如病人合并有震颤,则在伸屈肢体时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,如齿轮在转动一样,称为“齿轮样强直”。
3.运动障碍(运动不能或运动减少):是帕金森病致残的主要原因。既往认为运动不能系肌强直所致。自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后发现,手术可减轻甚至消除肌强直,但对运动减少或少动影响不大。临床上肌强直、少动之间表现程度也不平行。目前认为运动减少与DA缺乏有关。运动障碍表现为:
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还是采用年Margarethoehn和MelvinYahr发表量表,称为hoehn-Yahr分级:hoehn和Yahr给各阶段的定义是:
Ⅰ期:单侧身体受影响,功能减退很小或没有减退。
Ⅱ期:身体双侧或中线受影响,但没有平衡功能障碍。
Ⅲ期:受损害的第一个症状是直立位反射,当转动身体时出现明显的站立不稳或当患者于两脚并立,身体被推动时不能保持平衡。功能方面,患者的活动稍受影响,有某些工作能力的损害,但患者能完全过独立生活。
Ⅳ期:严重的无活动能力,但患者仍可自己走路和站立。
Ⅴ期:除非得到帮助外,只能卧床或坐轮椅。
温补祛萎汤以扶正祛邪,固本培元,标本兼治,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,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,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脉,益气养血,补肾健脾,疏肝熄风,开窍增智,调节五脏六腑、营养神经细胞、促进脑组织功能正常运转。
大家对这种疾病一定要高度重视,平时多了解一些有关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,像是患病原因以及病发症状。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出现几率,还可以在患病的初期就发现,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,以免出现瘫痪等严重症状。